第378章 人与人(1/2)
第378章 人与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有了新版魔法书的加成,翟达在许多领域的理解能力,都提升了一点。
学的更快、听的更透彻、干的更利索。
虽然所谓天赋,不光指“理解能力”,但这种变化确实提升了他的效率,再加上原本投入在碳化硅项目上的时间就多,细水长流之下,也许最终会带来质变。
九月下旬,20来号的时候,所有相关设备都已经完全熟悉,拿到了各个带教老师(主要是陶哲理)的认可,获得了单独预约,单独操作的许可。
不光是翟达,孙婷、葛巧巧、齐林都是。
跟一群天才共事,你最不要担心的就是自己超出太多,实际上他作为带头人,还得加紧脚步。
之后碳化硅小组进行了一次会议,经过系统学习后,重新修订了之前计划的部分细节,继而彻底开始分工,除了翟达什么都管以外,其他人开始根据计划完成自己的部分。
另外翟达也让研究院和越达餐饮共用的人事部门,试图招聘一些这个方向的科研人员,四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得加人!
几天后反馈,不能说卓有成效吧,只能说毫无进展!
在碳化硅半导体还未产业化的09年,全国总共也就千来人在这个领域,而且基本都在高校里或国家级项目组里。
把那些自领项目或发展不错的中年与大佬剔除,剩下的可能就几百人。
这招聘难度可想而知,和人事部门合作过的猎头公司都头大,听都没听过。
哪怕拓宽眼界,去招募硅基半导体的领域,也是得跨省全国招聘,哈城或者说整个东三省,都没有这样的人才,有也是高校内部,轻易不会出来。
卢勤俭之前说的地域限制,再次显露出来。
于是翟达又找上了校长,老生常谈:联合研发!
校长室里,熟悉的致死量茶叶,熟悉的俯瞰校园的窗户。
翟达喝着茶,讲出了自己的难处,眼睛却瞟到了王校长桌上的手机。
不知道有没有充值.
王春国校长听的很认真,翟达启动新项目的事情他自然是知道的,那些高精尖设备就是他亲自批的条子。
不过一向致力于给翟达最大支持的校长,此时却也有些无奈。
“小翟,你这个问题确实麻烦.我们国家的半导体行业,一直是追赶状态,中间也做过许多次努力,不过自从汉芯.你可能不知道,不提了”
“时至今日,大致上的布局就是军工、航天这些领域还在坚持自研,而民用市场部分高度依赖海外采购,自给率只有5%左右,没有产业的反哺,也养不出能追上国际水平的半导体企业个别不错的成果,也都集中在‘设计’而非‘制造’。”
“而军工、航天的半导体需求与民用有很大差别,而且高度集中,只有少数项目和实验室由国家投资建设,我们学校是有一些,但我无权抽调他们的人力来支援你,更不用说帮你招聘挖墙角了,不合适。”
翟达呼出一口气:“我明白了,那如果不破坏规矩,不交叉内容的情况下,自愿帮帮忙呢?陶哲理学长帮了我许多,这应该不违反规定吧。”
王校长并不知道陶哲理是谁,但还是点头道:“这属于个人意愿了,学校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你要处理好边界问题,比如保密事项,否则对你可能不算大麻烦,但对他们未必。”
翟达认真的点点头。
王校长看着眼前的学生,翟达的崛起速度是远远超乎他们预料的,更是远远超出所谓“高考状元”的概念。
对比一下,那些京大、清大扎堆的几百个状元,给翟达提鞋都不配。
时至今日,他也早就不把翟达当普通学生了,更像是一个培养的优秀后辈。
所以并不是简单的告诉翟达“能办”或“不能办”,而是提点道:
“也许你可以求助一下你的老师,科学院这方面的人才储备肯定比我们多,但这依旧是个麻烦事,科学院出人了,就自然会介入到的你研究院中,共同管理、共同研发之类的”
“归根结底,开拓一个新领域的时候.人才不足是必然的,最好也是最难的方式,是自己培养人才,从‘零’开始。”
翟达若有所思:“自己培养么”
王校长点点头:“趁着你在这条路还未走的太远,从更低的基础着手,培养完全属于自己的人才,这条路最难,但也最正确。”
翟达默默思索了片刻,先是摇头,而后点头:“我还是不打算为这件事麻烦老师,有一些.太具体了。”
让老师出面能不能要来人,翟达觉得是可以的,但这比最初“鸿图os”一杆子捅到工信部,这件事要更细碎一些。
因为他要的不再是支持和引荐,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本身。
这些人就一定心甘情愿的脱离体制,来研究院么?来了后能融入么?科学院的共同管理、共同研发又是什么模式?
“但我觉得您后半句说的有道理,也许我们是应该将目光放低一些,从‘零’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