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做点什么和写点什么(2/2)
第一次以类悬疑侦探风格为底色。
他对这本书可能没有野心,但却有着诚心。
甚至脑子里,还回忆起陆思文的《东阳往事》,那其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中式悬疑作品。
小木头自然是会寻着翟达而来,也在书桌上布下了自己的数学大阵,坐好后看了一眼沉思的翟达,圆嫩的膝盖一点点试探,最终触碰到了某人才算安心。
这是她最喜欢的环境,从三毛小区开始。
足足沉吟了半个小时,翟达终于提笔汲墨,写下了新书的开头:
“吴数三有个奇怪的名字,算命先生给安排了个生僻字“”,寓意有饭吃且命里缺火,但上户口的时候死活无法录入,争执中的父母怄气之下,就变成了‘三’.”
翟达落笔很快,他已经习惯了手写而非打字,锋利工整的字迹在稿纸上快速落下,思绪与灵感有了着色。
实体文学不同于网文,少有多于30万字的,所以紧凑和隐喻,成为了实体文学浓缩精华的主要方式。
短短一段话,交代了名字、隐喻了主角的结局,暗示了家庭文化情况,且一笔带过了父母感情的状况。
顺便蛐蛐到了吴越。
他说到做到,就叫吴数三,这名字挺有趣的,很鲜明。
网文才会起华丽的名字,叶凡、秦羽、龙日天,实体文学一般偏向于落地,寻找一种.土地里长出倔强菌子的感觉。
青春文学除外。
“警校考试前的同学聚会上,他如同不会弯折的咸鱼一般,豪情壮志道‘我干了你们随意’,但落榜后,那道看得见却卡在头顶的分数线,也成了挂着咸鱼的绳子,沾染了一个年轻人的腐臭雄心.”
“直到此时,那臭味依旧缭绕在吴数三的身上,让他夜里常常失眠.”
“小伙子,这咸鱼怎么卖?”
“六块!”
——————
之后的几天里,翟达很少出门,一门心思扑在了写作上。
并且乐在其中。
《断指》的前半段是幽默与紧张交割的,就如同“吴数三”的成长,从有小聪明的混不吝,逐渐成长为书中的“猎人”。
对于书中主角的上限,翟达不会让他达到原型吴越的程度,太离谱了。
所以事实往往比小说更夸张。
而里面每一起拐卖案件,都取材于“洋洋爸爸”所在的寻亲会,来自于真实的一个个破碎的家庭。
书的结尾,翟达会将他们的联系方式公布,这是多次与他们探讨后决定的。
显然这会给每个家庭带来巨大变化,但他们愿意抓住任何一丝微小的机会。
与孩子的回归相比,个人信息被主动曝光可能引来的骚扰,不过是蚊虫叮咬。
而他们每天都在经历附骨之疽。
另外一个问题,在翟达和娄恩沟通过新书动笔问题后,翟达心里有所明悟。
由于起意写这本书,是因为受到现实触动,但中间隔了一个重大事项,那就是“鸿图os发布会”。
虽然鸿图距离一统天下还有很远的距离,但得益于发布会的巨大成功,翟达在世人眼中已经是一个典型的成功人士,比之前更成功!
大家无从计算翟达的资产,但直观感受上,翟达是“商界顶流”、“科技新贵”。
这使得一个揭露社会问题的作品,带来的感官也会改变,可能会被恶意解读。
所以,翟达准备将作品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支持全国的类“寻亲会”组织,另外三分之一,用于直接奖励全国范围内,举报拐卖、丐帮罪行的见义勇为行为。
他不需要去验证或追踪,只需要关注新闻,看看警察取得了哪些成果,再反向联系过去表达愿意奖励举报人即可。
最后三分之一,才是自己安心落袋小金库。
这可能是他和许多“作家”的不同吧。
当他不得不揭露一个问题时,他会同步试图解决问题,哪怕只是一小部分。
翟达除了不愿意做一个只对着臭水沟给特写,而自己食利的文艺人
更不想做一个明明吃到了社会红利,却依旧骂天骂地的人。
拐卖和丐帮在当前时代确实存在,但如果要以此为书,“做点什么”和“写点什么”同样重要。
可以不做,那就同样别写。
写了,作为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就做点什么。
“知行合一”他做不到,“表里如一”还是可以争取一下的。
几天的闭关写作中,新书进度飞快,翟达不会有卡文的情况,实在摸不准,就吹吹【智慧的口琴】,或打开【颅内蹦迪灯】。
文笔这一块,他一直是独一档,即便所谓“新生代作家三幻神”里,另外两个也比不了。
除了写作以外,“高重力”模式下的锻炼他也没有停过,几日下来,越来越能够适应1.25倍的状态,已经不会如最初那般狼狈。
不过在8月20号,距离开学只有一周的时候,一个意料之外的客人来到了哈城。
而翟达很清楚对方是为何而来的。
20号上午,一辆黑色轿车来到了“机械核心研究院”。
从外部看上去很有苏式风格的建筑,谁能想到有着这样一个霸气的名字,并且在全国声名大噪,被认为天才集中地的研究所,会这么
古色古香?
高媛媛深吸了一口气,对身后道:“老胡,走吧,翟老师应该已经在上面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