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隔岸观虎斗(2/2)
大明要对大顺出手的消息,自然也传到了共和国。国会上,也有民众代表表示,共和国的根还是华夏,统一才是正理,对外扩张,还不急于一时。故而,难得这是一次机会,就算直接对大明开战,都未尝不可。
那么和大魏打如何?如今很明显的是,大魏似乎已经臣服于共和国,虽然还没有合并,但似乎也不远了。作为藩属国,若是攻打大魏,其实和直接对共和国宣战是一个意思。到时候两路夹击,到底能不能取胜真的很让人担忧。
至于和共和国开战……对方直接在天津登陆,相信一天之后北京就要易主了……就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很多人在建议,建议迁都到沈阳。至少,那里是内陆,别人要登陆也不是那么容易。
却不想,这个时候得到了准确,或者说已经可以确认,伪顺吞并了伪吴,又一个新的巨无霸诞生。如今整个华夏就四个势力,一个是共和国,一个是大魏,一个是大明,最后一个是大顺。当然,按照大明的说法,他们才是正统,其余三个,不过都是伪朝而已。只是三个伪朝占据了大明原本国土的65%以上,崇祯这个当皇帝的,其实也是很没脸见列祖列宗。
只是经过财政部和行政部的讨论,确认了这次战役,共和国不会出兵。
是的,共和国不会插手这次大顺和大明之间的战争。原因很简单,一则共和国本土的人力物力又进入了一个消化阶段,二则现阶段最主要的重点,是如何消化大魏这个新地盘,将其彻底融入共和国。大魏和共和国不同,它还残留着很严重的封建势力,包括旧士绅和大地主。大魏允许土地私有,共和国规定出了居住用地,其他的土地则是国有。故而若是直接合并,必然会挑起这些势力的不满,甚至会影响到本土因为其他原因没办法反抗的旧有势力。
按照国会的预定,必须是要等到三年后,当这些老旧势力的官员或者升迁或者退休,新的官吏充斥整个共和国的时候,才是最佳的吞并时机。到时候,就算魏国会混乱,共和国本土也不会有任何影响。国会也好,还是那些民众代表也罢,他们都希望本土不会出事,这样才不会伤及他们的根本利益。国会有时候就是那么坑爹,毕竟每个议员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利益,故而有些时候,不得不妥协。
也不是不想夺回来,奈何大吴占据最肥的南直隶,钱多的要死,士卒更是有二十万之巨,每一个甚至都配发了火铳和手铳,甚至手雷也配发了三枚。每一处镇守部队,甚至还有近百门的火炮,要对付大吴,首先就要和他比比看,谁的钱多……没办法,大明当时的钱,似乎的确没有大吴的多。
只是那里虽然是满清的故都,但早就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就算还有一些老旧没有倒塌的城墙,来告诉大家这里曾经有一座都城,但如今在里面居住的百姓,不超过一千人。说是一个城,还不如说是一个有残破城墙的村子。
确定了基本攻势之后,大军开始整备,并且开始装船。原本用于远征探险的物资,刚好可以用于这次战争,至于远洋探险的事情,自然是要被搁置一段时间了。
大军开始整备,为首的是孙传庭和马祥麟,而卢象昇和洪承畴则被调去边境,确保在战斗过程中,共和国和伪魏不会顺便插手这个战役。
至于三年后,魏国出现反抗的情况,可以由魏国亲自充当这个恶人,进而减少共和国接手后的麻烦。哪怕大家都知道,是共和国指使的,但在大环境下,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在折基础上,共和国在三年的时间内,不会对外作战。换言之,除非敌人打上门来,否则魏国也好,共和国也罢,都不会对外战斗。至少,不会有涉及增加地盘的战斗。
只是完全不作为,那也是不可能的。
故而共和国决定,隔岸观虎斗,看着大顺和大明开战,但同时在必要的时候,登陆山东或者广东,绑架一批人口,以填充共和国的人口不足。对于现阶段的共和国来说,人口是永远不足的。在这个前提下,共和国不会占领一城一地。
国会讨论结束,自然由专门的渠道,通知了驻守在海南岛和台湾岛的海军。他们第一时间开始做好了准备,等待着这场战役的开始。
同时,大明也完全了前期的准备,大军开始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