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对无形事物的认知(1/1)
亚里斯多德的实际性意味着伦理学和政治─亦即政治学,而可想像的科学则意味着对於诗歌和其他美术的研究,理论性则是对於物理学、数学、以及形上学的研究。
有关形上学和哲学,亚里斯多德将之定义为对形事物的认知,并称之为第一哲学、理论的科学、或称为在最高抽象层次的事物。
而逻辑(或称为分析)则被亚里斯多德视为是学习哲学的基本阶段,也因此亚里斯多德的哲学可以被分为:
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上学的第一哲学)
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辞学)[
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亚里斯多德的
形式因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事物是由怎样的定义、形式、形状、本质、综合、或原形所构成的,解释了构成一个事物的基本原则或法则。这只是整个事物(整套原因关系)的其中一部分(宏观结构)。举例而言,雕塑一尊大理石雕像的草稿或设计图就是其形式因。
动力因指的是改变事物的动力及起因,研究是什麽改变了什麽、而又是什麽造成了这个改变,范围包括了所有事物间的媒介,包括有生命的或生命的、动力的起源或是被改变的事物。举例而言,将大理石雕刻为雕像的艺术家就是动力因。
目的因指的则是一件事物存在的原因、或是改变的原因,包括了有目的的行动和活动。一件事物的目的因是它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或者说是它之所以改变的原因。这也解释了现代所谓的心理动机,包括了意志、需求、动机、理性、非理性、伦理,所有这些动机都是创造行为的来源。举例而言,一尊完成了的大理石雕像就是艺术家的目的因(目的论)。
除此之外,事物彼此之间可以互相影响,造成结果的改变,例如勤劳工作可以获得美好生活、或反之亦然,虽然没有相同的原因过程或是功能,一件事物是整套因果关系的开端,而另一件事物则是结果。
亚里斯多德最初便提出一套交互性的或循环性的原因关系,解释事物间的互动对彼此的影响。不过亚里斯多德也指出同样的事物可以被用於制造相反的结果,而在原因关系中一件事物的存在与否也会影响结果。
亚里斯多德指出两种原因关系的模型:传统的(既有的)原因关系、以及意外的(改变的)原因关系。
这也可以套用至原因关系的影响上,一般的影响可以归类为一般的原因、特定的影响可以归类为特定的原因、行动的影响可以归类为实际的原因。
在实质上,原因关系并不代表原因和结果两者之间必然存有时间性的互动关系。
对於原因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则将各种原因划分适合的等级,例如目的大于动力大于物质大于形式(托马斯阿奎纳),或者是将所有原因关系限制为物质和动力原因之间的互动、或是只有动力原因(决定论或机会)、或是仅限於一系列的和一连串的自然现象互动(自然科学是解释事物如何发生、而不是解释为什麽发生和发生后的情形)。(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