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大使生暗心(1/2)
想到数日之前,这些人志得意满,忘乎所以,在看看眼下如丧家之犬的惶恐,秦晋觉得有些好笑。当初,逃民叛军的一个头目甚至还异想天开的要“招安”神武军,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秦晋联忽然想到了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农民叛乱者,如陈胜吴广,如黄巢,等等……这些人能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许根本不是他们有多大的眼界与心胸,根本就是无知者无畏啊!
腹诽归腹诽,但眼下的残局还要收拾,秦晋知道自己的动作要快,否则就很可能被鱼朝恩抢了先。
“余地也不是没有,但是,眼下的局面是你们是一败再败,已经失去了和朝廷谈判的筹码,如果不能取得一次像样的胜利,恐怕只有投降一条路!”
投降意味着什么,秦晋不用多说,他相信对方一定明白。
那使者听了秦晋的话以后,几乎瘫坐在了地上,用一种近乎于绝望的声音自语道:“早劝长乐王见好就收,不停忠言,才有今日之祸啊……”
军长中有人忽然噗嗤一声笑了出声,秦晋扭头看去,是长史严伦。
“一群乌合之众还敢自称王?若想招安,却休要再提称王之事,否则你们那鸟长乐王断无生还之理!”
“秦某可派人助尔等成事!”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吧?首发本小说}。-
“天子的敕令至今未到,比预计中耽搁了一日,我就已经知道,天子一定不会让神武军负责逃民叛军的招安。与其在此遭人忌惮,不如识趣一点,主动离开!”
“卑下不求赏赐,只求能永远追随大使!”
只是那精锐衣甲撕裂浑身是血,让人看了不免心生不祥。
至于原因,其间虽然言语隐晦,即便鱼朝恩不直说,以李隆基的才智又怎么能领会不了呢?
精锐军卒见了秦晋以后,长跪不起,失声痛哭。
鱼朝恩在天子面前的地位扶摇直上,随着高力士的病重,已经渐有高力士第二的趋势,能够在喜怒无常的鱼朝恩面前露脸不容易,那幕僚自然也懂得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对于眼前的蝇头小利,也就不屑一顾了。
果不出鱼朝恩所料,天子的第二道敕令很快又到了神策军中,以鱼朝恩为钦差,全权负责招安事宜。鱼朝恩的幕僚却从天子的敕令中发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招安的底线,明明再进一步就可以将叛贼全歼,现在却要笑脸相对,岂非主动示弱于人了?
鱼朝恩叹了口气,却两手一摊。
在神策军反击之前,秦晋提出招抚的建议天子就同意了,现在神策军两次击败逃民叛军,天子还会不会同意呢?秦晋没有把握,但也必须按照计划试上一试。
秦晋暗想:称不称王,只怕他们的首领都没有活命的道理了,现在的谈判不过是救多数人的性命!
……
“也不怕直言告诉你,长乐王必死,你们才有生的希望,明白?”
新丰县,神武军得令后撤,卢杞等人大惑不解,便去寻秦晋要个说法。
以计划之中,匪首授首之后,余者投了朝廷,就可以保住性命,但终究要**负责接收,现在就后撤又算怎么回事呢?
这一回,李隆基没有征询任何人的意见,直接颁下了敕命,令鱼朝恩的神策军暂时停止进攻,以备神武军秦晋与逃民叛军谈判招安事宜。
无错版本在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幕僚摇头晃脑了一番后又笑道:
那幕僚也是乖巧,并没有居功自傲,反而谄笑着表起了忠心。
原来他并非是出于对那长乐王的忠心而感到为难,仅仅是单纯的畏惧而已。随即,秦晋也就恍然,成军不过旬日时间,一群乌合之众,又怎么可能建立起生死相许的关系呢?
秦晋的上书在当日晚间就摆在了大唐天子李隆基的御案之上,在逃民造反之后,李隆基将政事堂所应接收的所有紧急公文都抓在了自己手中,他对政事堂的几位宰相已经彻底失去了信任,这些臣子在他的眼里,不过是一些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损害朝廷的蠹虫而已。
对此,鱼朝恩并不放在心上,尽可以先用好言好语哄着那些造反的乌合之众,只要招安成功,一切难题都将不成为难题。至于追究主要头目的罪责,等到事成之后,还不是任由朝廷搓扁揉圆?
面对挖苦和讽刺,那使者用近似于哭腔的声音答道:
秦晋却好像早就料到他们会来质问一般,只淡然回答:
秦晋的建议让李隆基的眼眶有点沾湿,此子虽然做过悖逆之事,但心底里终究还是装着大唐的,否则就不可能一次又一次上书请求剿抚并重,如果按奸诈之人的心思,击败斩杀叛军,捞取功劳才是最合理的选择啊。然而,秦晋没这么做,放着肥肉一样的功劳,居然不闻不问。看来,要重新审视这个人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