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最新网址:www.69hao.com
首页 > 历史军事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七十章 新春大典启,数月无戎机终

第一百七十章 新春大典启,数月无戎机终(2/2)

目录
好书推荐: 橙黄橘绿时(校园,1v1) 遭殃(1v1,校园h) 情债(nph) 去见风 (黑道强制爱 1v1) 我的极品美女校长 洞庭春(兄妹 高H 1V1) 非你不可(校园糙汉h) 雪色如何,但问取、庭前柳(养父女 古言) 檐下雀(舅舅x侄女) 我的系统异能

还不是因为刘表这个柿子其实并不软?

既然有韩遂、张鲁、刘璋这3个更软的柿子,赵旻何苦与雄踞荆州富庶之地的刘表为敌?

汉末的天竺,情况与东汉类似,极为混乱。

所谓士家,士指的是兵士,亦即如5长、什长、队长、屯长、曲军侯、军司马等中底层士官、军官…

赵旻是妥妥的士家。赵家虽算豪强,但因门第有限,关键是既无诗书传家,又从事商贾贱业…

所以,常山赵家是寒门无疑。

所以说,哪怕赵旻从小拿金饼当反斗圈玩,他家也还是寒门。

这就是魏晋语境的问题。

所谓寒门、庶族、单家,其实都是地主老财。

他们与名门郡望的区别,主要在于从事行业、有无两千石、有无诗书传家…

简言之,只有钱算庶族寒门,而有文化哪怕钱少些也是名门郡望…好吧,在汉末,实际上有文化就有1切。

似马融、郑玄那种大儒,根本不可能缺钱!

言归正传。

兵士及其家庭,则被称为士家。

士家子弟世代当兵,士家婚配也只能限于同类,甚至,战死后的士兵,其人遗孀还要被官府分配改嫁…

没人权啊!

只有立功封侯,士兵其后,其人遗孀方可免于改嫁。

由此可见,士家,或者说武夫地位…何其卑贱!

赵旻稳如老狗,1定会等伏寿腹中骨肉安全,才会出征。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上1章咱们提到,江陵县作为荆州刺史的新治所,其实时间不算很长,至多3年时间,即中平4年到初平元年(西历187-190年)。

那么在此之后,荆州治所又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呢?

王叡死后,汉廷遣北军中候刘表为继任荆州刺史。

不过此时的荆州已经乱套。

长江以南“宗贼大盛”,袁术与孙坚又“阻兵作乱”。

因此刘表无力渡江,只得将荆州的治所设在江北的襄阳县。

刘表之初为荆州也,江南宗贼盛,袁术屯鲁阳(南阳郡最北端),尽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战略》

(刘)表遂理兵襄阳,以观时变。--《后汉书刘表传》

换言之,荆州的刺史治,最初设在武陵汉寿;

中平末年(187-190)被王叡迁至南郡江陵;

初平初年(190)又被刘表迁至南郡襄阳。

赤壁之战以后(208),南郡1分为2。

江北属曹魏,江南属孙刘,由周瑜出任该郡太守。

(孙)权拜(周)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吴书周瑜传》

周瑜死后(210),刘备进驻南郡,自称荆州牧,治公安。

公安县在江陵县南的油江口,本是刘备的临时扎营地区。

据说取“刘公安营处”而得名。

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刘)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江表传》

关羽镇守荆州时,曾大力增设江陵与公安两县的城防,因此曹魏与孙吴1致认为“荆州坚城唯2”。

孙权遣使辞以“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关)羽失2城,必自奔走。”--《魏书董昭传》

不过随着南郡守将糜芳与公安守将士仁的叛变(219),刘备集团在荆州的土地,也彻底化作乌有。

襄阳本是南郡的下辖县,后来被升格为郡。

目前可见的所有史料,均表示襄阳郡是建安十3年(208)由曹操设立。

对此,云某颇持怀疑态度,仅就此问题谈1谈个人看法,权作抛砖引玉。

《晋书》、《水经注》、《1统志》均称襄阳是曹操南征荆州时所设,从《3国志》来看,这种说法确实存在1定道理。

魏武平荆州,分南郡立为襄阳郡。--《水经沔水注》

《关羽传》亦记载,赤壁之战后,刘备封关羽为襄阳太守。

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关)羽为襄阳太守。--《蜀书关羽传》

襄阳在江北,彼时处于曹魏控制下,关羽的“襄阳太守”当然只是虚封。

但“太守”是郡之长官,可知赤壁之战以后,襄阳确实已经从县升格为郡。

问题在于,襄阳升格为郡,到底是不是始于曹操?

从蔡瑁的相关记载看,襄阳的行政区划改易,有可能始于刘表。

蔡瑁是南郡襄阳县人,但他的仕宦履历比较特殊,历任江夏、南郡、章陵3郡太守。

(蔡)瑁,刘表时为江夏、南郡、章陵太守,镇南大将军军师。--《襄阳耆旧传》

彼时有任官避籍制度,称作“3互法”(见《后汉书蔡邕传》)。

按制度要求,本郡人不能出任本郡太守,本州人也不能出任本州刺史。

照此而论,蔡瑁以南郡人身份出任南郡太守,未免太过奇怪。

不过3互法虽然存在,却可以通过“改易籍贯”或“改易行政区划”来避开此限制。

比如辽东人公孙度,“改籍玄菟”之后出任辽东太守;

再比如下邳人陈登,分下邳东城县为东城郡,之后出任东城太守。

公孙度字升济,本辽东襄平人也。度父(公孙)延,避吏居玄菟。--《魏书公孙度传》

迁(陈)登为东城太守。--《先贤行状》

照此而论,蔡瑁能够出任南郡太守,说明彼时的襄阳县已经不在南郡的行政区划之中。

那么是否有这种可能:

即襄阳县曾被刘表划入章陵郡呢?

从蔡瑁出任过章陵太守的记载看,这种可能性也是不存在的。

换言之,蔡瑁的老家襄阳,在当时应该是独立在南郡、章陵郡、江夏郡3郡之外的新辖区。

照此而论,襄阳县的行政级别变化,很有可能始于刘表。

曹操进入荆州之后(208),对此既成事实则加以进1步确认。

汉末王纲坠地,制度紊乱,地方军阀与土皇帝无异。

张鲁改“汉中”为“汉宁”。

辽东太守公孙度割幽州东部设平州、又分青州东莱设营州。

可见“改易郡国”在当时极为常见。

后汉末,张鲁据汉中,改汉中为汉宁郡。--《元和志》

(公孙度)越海收东莱诸县,置营州刺史。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魏书公孙度传》

刘表“不供职供,多行僭伪”,乃至“郊祀天地,拟斥乘舆”,可知汉廷对他的约束力趋近于0。

荆州牧刘表不供职贡,多行僭伪,遂乃郊祀天地,拟斥乘舆(指皇帝)。--《后汉书孔融传》

以刘表的僭越程度来看,他把自己的治所襄阳县升格为郡,确实存在比较充分的动机。

以荆州刺史治的变化为线索,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时的历史背景。

自武陵汉寿而始,至南郡襄阳为止,各方军阀均围绕着荆楚之地各施所能,争衡博弈,上演了1出又1出精彩的戏码。

其实武陵汉寿的名称改易,比荆州刺史治的变迁更加有趣。

武陵汉寿,即关羽“汉寿亭侯”的封地所在,这1点人所共知,毋须赘言。

建安2十4年(219)东吴背盟,白衣渡江,荆州全境落入孙权之手,武陵当然也不例外。

孙权大喜之下,给荆州故刺史治改名,改“汉寿县”为“吴寿县”。

武陵太守领县汉寿,吴曰吴寿,晋复旧。--《宋书州郡志》

魏国闻讯,当然不甘落后;

于是擅署名目,将武陵汉寿县,改为“魏寿县”。

孝子丕还煞有介事地封太尉贾诩为“魏寿乡侯”。

文帝即位,以(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魏书贾诩传》

这种自欺欺人的把戏,与当年曹操假借汉廷名目,封刘备为“宜城亭侯”(宜城县彼时属刘表)的行径如出1辙。

未知是否出于“明正法统”的考虑,在失去了荆州武陵汉寿县之后,刘备将益州广汉郡的“葭萌县”改为“汉寿县”。

晋寿县本葭萌城,刘氏(指刘备)更曰汉寿。--《华阳国志》

换言之,荆州武陵的汉寿,分别成了吴寿与魏寿;益州广汉的葭萌,则成了汉寿。

晋朝统1后,又把西蜀的“汉寿”(旧葭萌)改为“晋寿”,把东吴的“吴寿”(旧汉寿)改回“汉寿”,完成了1次奇妙的循环。

可见遥领、虚封与擅署名目,在历史舞台上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探究其始末变迁,不觉令人忍俊不禁。

当然,此非重点,重点在于:

透过荆州刺史部治所的变迁,我们仿佛置身于当时那种风云变幻的大舞台下的观众席,默默地欣赏着台上众人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表演…

哈哈!确实有趣!

荆州若有知,其既看到了背叛,也看到了忠诚;

其既看到了怯懦,也看到了武勇;

其既看到了惺惺作态,也看到了大义凛然。

若其能开口,其必当高喝1声:好彩!

哈哈,这又何尝不是精彩汉末3国的缩影?

乃至我华夏5千年历史的缩影?

好彩!

目录
新书推荐: 帝国大闲人 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抗战:团长?不,请叫我列强! 民国:王牌飞行员 断绝关系后,王爷全家后悔终生 史上最强驸马爷 最强合成旅 谍战,都别猜了,我真是卧底啊 青简史记 长津湖:从新兴里打到汉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