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废黜圈禁(1/2)
第816章 废黜圈禁
十万大军,兵临城下。
燕云边军终于在最合适的时候赶到了汴京。
慌乱的人群里,赵孝骞却悠悠呼出一口气,久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那是对局势完全掌控的自信微笑。
更聪明的人是章惇,他在合适的时候,做出了合适的举动。
朝臣们慌乱之时,章惇果断站出来,用一句谎言安抚了群臣的心。
太后,政事堂,枢密院合议后调遣边军入京。
这个理由很正当,令群臣无话可说的是,它具有合法性。
先帝已逝,新君未立,那么太后,政事堂和枢密院确实有权调兵。
接下来,调兵的理由呢?
群臣的目光都集中在章惇身上,他们需要知道答案。
调兵是合法的,但理由也必须正当,否则便是乱命。大宋对兵权尤为敏感,若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谁敢胡乱调兵谁就要承担责任,太后和宰相也不例外。
迎着群臣各异的眼神,章惇神情镇定,缓缓道:“诸公勿慌,太后与老夫密议调兵,正是因为赵佶谋害冲献太子一事。”
“先帝唯一的皇子竟被贼人所害,此案水落石出却是在先帝驾崩,新君确立为端王之后,皇城司多方查缉,数日前才掌握了所有的证据,那时端王已立,木已成舟……”
随即章惇的语气突然严厉起来:“但是!我大宋的帝王岂能由这个杀害先帝皇子的凶手篡取?此贼若是即位,我大宋朝野内外将是何等不堪的面目?”
“潜邸王爵之时,尚如此胆大包天,谋害储君,若是成了帝王,天下苍生焉能幸免?大宋社稷怎会安宁?祖宗百年基业,必被此贼败坏。”
“老夫蒙先帝皇恩,任为宰相,自当担负社稷兴亡之责,纵是拼却性命,也万万不能任由此贼得逞,窃取皇位,安享富贵!”
“故而,老夫密见太后,当面禀奏此事,太后深感震怒,遂与老夫合计,由政事堂和枢密院开具调兵公文,太后用印,于数日前秘密调遣燕云十万兵马,入京勤王事,为无辜夭折的小皇子报仇,以正天下视听!”
章惇大义凛然,在大殿内傲然而立,环视群臣缓缓道:“此事重大,事不可泄,故而太后与老夫只能机密行事,诸公若有疑问者,可当殿站出来质疑,老夫知无不言。”
此言一出,殿内群臣一时竟无人出声。
章惇的理由实在太正当了,就算他的政敌此刻要挑刺,也挑不出任何不对,毕竟赵佶的罪名已被实锤了,调兵还有太后参与,那么太后与宰相秘密调遣燕云兵马有何不对?
完全合理合法啊,章惇不仅没错,反而有功于社稷。
他推翻了一个即将篡位的杀人凶手,为大宋的未来免了一场大灾,避免了一个暴君统治大宋的惨痛结局,摇摇欲坠的大厦被章惇扶稳了。
人群里的赵孝骞更是叹为观止,章惇这老货,果真是一只老狐狸,不仅在自己这方的阵营站得稳稳的,而且还往自己的脸上贴金,毫不客气地把功劳揽在自己身上,给他在朝堂再次增加了威信。
这大约是章惇琢磨着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将来赵孝骞即位,就算想换掉他这个宰相,凭着今日章惇力挽狂澜的表现,以及在朝堂上的威信,赵孝骞怕是都不好意思换人。
唯一的漏洞,是枢密院也参与了调兵,可好巧不巧的是,曾布恰好没在场,群臣根本无法对证。
国无天子,太后,政事堂和枢密院三方共同合议调兵,没毛病。
章惇说完后,太后立马识趣地接道:“不错,调燕云兵马入京,正是本宫与章相公合议,调兵文书也是本宫用了印的,当时赵佶已事发,本宫与章相公为免打草惊蛇,不得不秘密调兵。”
“诸公若有非议,可当面提出,本宫与章相公愿承担罪责。”
非议?
没人敢有非议,太后和章惇本身已站在道德的高点上,群臣此刻对他们都只能仰视,那座道德的高地被占领了,谁还敢有异议?
非议太后和章惇调兵的决定,就是站在赵佶这个杀人凶手这边,群臣再蠢也不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一场原本激起惊涛骇浪的私自调兵行动,在太后和章惇的配合下,居然就这样合理合法地被群臣接受了。
也就是说,燕云大军兵临汴京城下,已经具有了合法性,不会再引起臣民的恐慌。
赵孝骞松了口气,朝章惇投去赞许的目光。
这老货还是有点东西的,关键时刻靠得住,客观来说,他今日确实立了一大功,这个功已经成为他日后继续执宰朝堂的资历。
殿内无人质疑调兵,事情本应就这样通过了,但唯独还有一人大吼起来。
“不!你们这是谋反!公然谋朕的反,太后,章惇,还有赵孝骞,这是阴谋,你们私自调兵,已经犯了谋逆死罪!”赵佶疯狂大吼。
太后和章惇神情一寒,太后立马冷冷地望向赵佶,随即又看着宗正寺的赵宗晟,道:“老宗正,端王犯下滔天之罪,现在仍不伏法认罪,此事当如何处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